作者:李凡璠 浙江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影像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作用,论证了艺术创作中影像的真实性。通过对个体与社会,绘画与影像等诸多方面的分析、论述,探讨了影像在作品中的转换问题。 关键词:影像 时间 再现 解构 空间 真实性 叠化
A、影像在现代艺术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性的过程,艺术家所认识的社会处于高速度的变化与发展之中。这里我们解读绘画语言在影像中解构的目的,在于试图从传统到现代的不同出发点,寻找其中既简单又复杂的原因。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影像营造的符号空间和角色摹本建构起了现代人生存的家园。我们栖居在大众传媒的语言之中,更多地依赖传媒的指引去看世界。影像传媒对现代人而言,不仅仅是生活的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认知乃至生存方式。影像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们是“反原创艺术语言”的,即它们与大众文化联手拥抱传媒,接受各种形式的复制。 艺术家是时代的探针。因而对于一个变革的社会环境,他要作出反应,或是惶惑、或是迷茫,进而成为社会的参与者、见证人、批评者。这一系列的心象历程跌宕起伏,因而影像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范围里也同样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观念之争,于此,艺术家对形式的呈现方式,诸如影像的对位重叠、合并和虚拟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也自然印记了艺术家强烈的个人话语。
现代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通过录像的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影像艺术表现形式。最早的南韩video艺术家白南准的作品《magatron》(图1)中,艺术家用数以百计的显示器,以局部放大的形式展现动感的影像视觉效果;第二种方式是直接运用摄影图像,这是一类静态影像艺术的表现。它把司空见惯的的摄影转化成了艺术品,如安迪•沃霍在1963年创作的影像作品《绿色的撞车》(图2)中以一种连续摄影方式不断记录事件的发生不同过程。这种属于偶发艺术的创作方式是一般传统绘画方式所不能取代的,是艺术家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对某一特定时刻的思考与选择。反映了每个连续动态的静止状态。而大卫•霍克尼作品《街道》则属于影像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即大量运用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技术手法进行创作。他吸收了立体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把绘画的观察方法和摄影技术相结合,对同一景物采取多点摄影加以拼帖,叠化。与立体主义绘画相比,其更具有记实性,它补充了绘画所带来的局限。 影像艺术一直是采取一种重新认识的态度来面对艺术。从具象、抽象、观念艺术、视觉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中的影像概莫如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这种重新认识行为的否定性质起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润滑”与“消解”作用,并伴随着对形式的否定及其启用,表明其对变革中的传媒文化具有意味深长的作用。 自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便进入了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解构的游戏规则之中。以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达达的“反艺术”(anti—art),劳森柏格的“焦虑物”(anxiousobesect),桑塔的“反诠释”(against—interpretation),格林柏格的“高级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m),鲁卡奇和雷希特的现代主义论战以及彼得•帕格的前卫理论等,构成了各自在现代艺术中所处的位置,并陷于悖论的情景之中。“反主题,反意象,反品味,反艺品,反美,反讯息,反才气、反技巧,反意图、反艺术、反感觉”,“没有为什么”的观念,不仅仅是针对劳森伯格的作品而言,还是今天了解现代艺术主流社会的指南之一,而作者的感觉、意图、才气、艺品、技巧以及观念、讯息、意象、主题等,才正是这类作品要加以分析和解构的。大多影像艺术家们所创作的作品也正是如此。
【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