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辉:第四代艺术家中的非典型愤青


来源:视觉ME     责编:   阅读:4510 发表时间:2015/11/30 9:19:34   字体:【大】【中】【小】


    魏明辉的工作室在他“发迹”的地方——798。站在他工作室门外,能透过磨砂玻璃与白玻缝隙隐约看到内部空间,推开标有“303”数字的玻璃门,自此知道“深奥的艺术外表后才是真相”。魏明辉自述出身平面设计师,除做常规平面设计外也涉足产品设计,早前在设计圈内打出自己名号的是“再造”设计品牌,他自己开玩笑说是“收破烂、做破烂”。积淀十五年之后,魏明辉2012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切显得自然、成熟。

 

拣东西也要有眼光

    魏明辉拥有近16年品牌视觉设计经验, “内存再设计”品牌由魏明辉于2008年创立,是国内首个再造设计品牌,我国最早从事旧材料再造的独立设计品研发销售,主要是再设计概念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可持续性再造理念独立研发设计产品。

    魏明辉自己概括说,“内存”就是把旧材料经过简单的再设计形成新品,过程中只解决了美观和实用的问题。“收破烂、做破烂”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好绝对没有表面看起来轻松。看似随意的“旧材料”其实在“再设计”的第一步——收集过程中就已经过一次严格筛选,全凭魏明辉的“慧眼”从数以万计的“垃圾”中选出具有“改造潜力”的一小部分,通过设计让这些旧材料焕发全新光辉。

    魏明辉工作室门口一张大长桌,上面铺满杂七杂八的物件,各种形状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物体,看得出其实是经过精心摆放的,但是……由于各自从外观到气质相差太大,桌面看上去“热闹”非凡。落座后的两个小时里,在与魏先生频频跑题的谈话间隙,我眼睛下意识游走在桌面上的稀奇古怪之间,还会抽空拿起相机对着它们摁下快门。“Sorry魏先生,您在我的照片里都成了背景。”

 

    这次选择魏明辉先生作为采访对象,是因为他设计的55号院子艺术空间形象刚刚入选了2015年度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TDC)年鉴。中国设计在日本设计界能够获得这样的肯定几率并不大,我们也就借此展开一次围绕艺术、设计、金钱、约束的对话。

    准备这次采访前,我特意跑去翻看了魏明辉的微博,在得知自己的作品入选TDC年鉴当天,他在微博上形容这是一次“小喜悦”,我因而问他“生活中的什么事才会让您觉得是大喜悦?”他几乎不假思索答:“自己的设计品被重视。”

    对于设计,魏明辉似看得透彻,他认为设计作品并非难事,只要坚持自己的风格,迟早会得到肯定,最怕追求或效仿他人成功的风格或形式。

    热爱归热爱,批评起中国设计来,魏明辉也是毫不含糊。中国的平面设计处于刚刚恢复阶段,许多方面都需要发展。说起中国设计和中国设计师,我们有了如下对话:

V(Visual China): 您觉得您是设计师吗?

B(Bright):勉强。

V:那您认为自己属于第几代设计师,第一代还是新锐?

B:从年龄讲第一代是陈汉民前辈那一代;第二代是陈绍华这样级别的为奥运会做设计的前辈;第三代可能是现在比较活跃的四十到四十五岁的深圳主体设计师,包括张达利、毕学峰等等这代设计师;我属于他们之后的一代,现在三十岁到三十五岁,应该是第四代;现在的八零后和八五年左右的优秀设计师们应该是第五代了。设计是原来是十几年是一代,现在五年就有明显的风格。

     回忆早期做设计相关工作,魏明辉说自己得益于“特别爱动手”,在学习绘画之前魏明辉积累了一些篆刻经验,这直接影响到他后来做设计的灵感和设计思路。魏明辉说自己可能就是从接触篆刻开始迷上了设计,正是那段和中国字“亲密接触”的时光,让魏明辉有机会沉下心思,从艺术和美的角度认真了解东方字体和笔画,熟悉如何让字体适应不同场景、怎么才能更美观。设计可能就在魏明辉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那些分秒之间由刻刀渗入血液。

    和魏明辉聊天发现他谈话思路最显著的特征除了“发散”还很犀利,在谈到设计师与客户关系时后者尤其显著。魏明辉直言“客户的品味决定了设计师的作品”,我开玩笑问他是不是在客户那受过“大委屈”,他直言“哪个设计师不是这样。”

V:您觉得设计是屈从于客户吗?

B:设计是为客户赚钱的。

V:所以设计不是纯艺术。

B:对(坚定地)。设计是要为客户赚钱,提高他的品牌,让客户得到利益,这个没错。设计不是设计师让客户掏钱做自己心仪的作品,客户与设计师最好的合作状态是:客户很喜欢你的作品并且愿意花钱买。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是要帮客户用自己的设计赚钱,同时又体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比较纠结了。可以这么说:‘你碰到什么样的人就能出什么样的设计。好作品的关键,一半在设计师,一半在客户。

    可是设计归根结底只是个服务行业,客户花钱是给自己买好的设计,而不是花钱满足设计师的心愿,后者和强调有什么区别?不花自己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想法?这就是设计跟艺术的区别。

V:那您觉得利益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B:这是很复杂的一个话题,其中影响因素和环节很多很复杂。简单来说,设计没有标准,而设计品质取决于广泛受众审美。有价值的商业品牌不见得都是特别优秀的设计,甚至可能没经过什么设计。但是设计特别好的品牌也不见得是最有价值的。艺术与利益的关系是无形。有的品牌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是他设计的很好,那么这件作品的无形价值很大;但是有的品牌如果商业很成功,但是设计不够好,它的无形价值就非常小,也就会制约这个品牌甚至是行业的发展。

    反过来说,在一些行业,比如说航空领域中的设计就非常好,世界各个国家航空公司的形象做的都很漂亮,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找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公司做,出来的结果当然很漂亮。如果换一个资金实力稍弱的行业,没有大价钱请设计师怎么才能提升品牌形象?

     很难,因为这些企业不会花太多的钱做设计。

    金钱和艺术也是这样,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有些没有投入很多的设计效果很好,也有一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设计,效果只能是差强人意,好的设计和资金之间没有一定的正反比一说。

    接着魏明辉继续用对比说明问题,他说对于重视艺术的群体来说,拿艺术品当身份,也就是说,身份跟品味成正比;而在不重视艺术或者艺术累积不够的领域,身份只跟钱成正比。

V:您希望您的设计事业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是您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B:当然就是希望干更少的活赚更多的钱,实话。我还有一个希望是有更多自由,不过这个不太现实,我不可能把每天的精力都花在自己喜好的设计里。正经来说,最理想的设计工作状态是客户按照你的方式去接受。

一个会且只会设计的设计师

   “55号院子”作品是魏明辉为一家名叫“院子”的艺术机构设计的一系列品牌形象,院子主营画廊等艺术相关活动,魏明辉主要是为“院子”的推广品设计形象。他为这个品牌设计的标志是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形组成,包含阿拉伯数字“55”,整体风格融合了西式的极简主义同时又非常具有东方气质,实现了多种元素不同风格的融合。

V:您现在工作中觉得最吸引您的是什么部分或者是什么因素?

B:吸引我的是每样工作都跟设计有关。最起码别人找我知道我是擅长做设计的。

    但是有时候一些项目的局限性让设计师自己也很痛苦,也就会出现不得不让项目顺利进行下去而在设计上的折损。

    说到这里,魏明辉也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有继续“内存再设计”的工作:

    因为做再设计的后期,魏明辉每天的工作不再是钻研设计,而是要耗费大量精力研究产品加工的细节步骤,比如找加工工艺好、价格又公道的加工厂,由于设计产品小众,产品数量不够,经常会被加工厂家拒绝,主动权一缩再缩。重重步骤和细节让他没有充足时间进行真正的设计。

V:那您怎么形容自己?

B:自己给自己评价太难了。我只能说我是一个会搞设计的人,或者说是擅长搞设计,不擅长搞任何跟设计无关的事情。

V:会且只会搞设计。

B:对,因为设计师的精力和脑细胞有限,设计又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工作方法,不是模式化工作,没有所谓流程。所以设计师的思维是全部专注在设计上,也就只能做设计。让设计师做生意或是别的什么,后果相当可怕。(笑)

编者语:每个设计师都是自我的,都希望活得自我,也注定都要在自我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横亘在成功道路上的,恰恰也是“自我”。

V:您觉得在您十几年设计事业中,天赋、机遇、和后天的能力各占比例是多少?

B:过去我总觉得天赋、机遇、能力都要有,现在信息发达,好的设计被人看到已经不是问题,所以我现在觉得能力最重要。也就是说,现在的机会完全与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有关,否则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V:那如果成功因素按百分比衡量的话,能力能占多少?

B:90%,没有什么真正的机会是给没有能力的人。举个例子,你有机会做个很好的项目,但是做的很一般,那这个机会就是一次性的,下次不会有机会。你给客户A的设计做好了,客户A可能又恰好认识一个设计要求比他还高的客户B,客户B看到的只是你给A做的设计,也会直接找你。反过来说,你如果给A设计的很一般,就算让B看到了,你也不会有给B做项目的机会,因为你的设计打动不了更多人。

V:所以在您的身上,做到今天的成就能力也是占90%吗?

B:在所有的设计师身上都是90%,这个话题适合所有设计师,也适合所有从事设计产业的人。原来我也是觉得自己有机会找好的项目,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因为你只要做好了,好的项目自然会找你。说到这里还得说,要想让设计打动人是特别难的,如果遇到见识比设计师还要广得多的客户,设计师就很痛苦。

V:那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B:天天都是困难。

V:印象最深的呢?还是说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客户?

B:最大的困难来自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客户只是一方面,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达不到则是另一方面。

V:您希望通过再设计的品牌传递一个怎么样的理念?

B:传递大家对一些生活品的“追捧”,因为咱们这个环境大家太追捧大牌了,太追捧外在的一些条件,希望通过我的作品的出现,让大家意识到可以追捧的除了打牌还有其他目前来看比较小众的选择,比如品味。但是中国人历史上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这样有些独特的“面子”价值观。

V: 我们又说回了面子。

B: 面子是通过钱转化出来的,而我的产品又跟钱没有关系。所以……

聊天近尾声,我又拿出一个俗套却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对设计初学者的建议?

B: 多看,多体会,少做。

    道理很简单,设计师可能设计出标价很贵的产品,但是我们设计出的产品,很多设计者自己都买不起,能买得起这些东西的很少有搞设计的。生活还要继续,事业也要做下去,主要是靠自己体会。开拓眼界,用心体会,不追求数量,多出精品。

 

关于愤青:

    我与魏明辉的聊天中有很多发散思维,又有很多的不言而喻。我感受到他在追求自己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来自自己、来自受众、来自客户等等多方面的条条框框,也能感受到他希望摆脱的冲动,于是我问他:“您觉得自己是愤青吗?”魏明辉的回答是:“从设计师的角度看,我不是愤青,我没有那么张扬个性。”后来再聊,魏明辉所说的愤青所为包括对客户要求的驳斥,对自我意见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这些他都没有100%追求,所以自认为不是愤青。他最后说:“我挑活挑得很厉害,这算愤青吗?”一来二去商讨无果的情势下,

    魏明辉给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愤青不是自己评的,但你可以写‘我觉得魏明辉是个愤青’。”哈哈,我似乎想象得出他面对客户的刁难是如何游说或折中妥协了。友人评价说魏明辉是被客户百般蹂躏后仍能笑颜以对的人。

    按照标准解释,愤青常常与民族主义有关,单看设计师圈子,“愤青”的含义简洁单纯——首先是愤怒,其次主体需得是青年。这个词放在魏明辉身上,与政治关系不大,与艺术设计联系紧密。我理解中,这里的愤青说的是对设计现状的客观认知,深知其中弊端,在热

    爱与隐忍中潜行的设计师们,谁说愤青不妥协?所以,我依然觉得魏明辉是一个文艺愤青,只不过不算典型,姑且称之为“非典型愤青”。

关于约束:

    穆旦诗曾经有句“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自由”,这里既然说到约束,可能对于大多数中国设计师来说“我们爱过,就早已失去自由。”爱设计,就要接受随之而来的种种限制与痛苦,因为,没有自由。

关于Tokyo TDC

    Tokyo TDC(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宗旨是表现文字和语言之间的深刻关联的字体设计,同时也十分关注艺术指导者在品味企业诉求时的主张,以及视觉沟通艺术的始祖平面设计者的主张。从废旧从材料研发到新品推向市场,魏明辉都力求带给消费者全新的视觉感受和使用体验。TDC年鉴每年都会收录世界范围内优秀字体设计作品成册发布,内容包括平面设计海报、包装、标志、杂志、网页等等。

 

 

返回】 【关闭

导读: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