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入课堂:教室里学做起了中国结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2411 发表时间:2010/10/8 8:47:51   字体:【大】【中】【小】


       上海市长宁区威宁小学曾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你知道的中华美德有哪些?你能举出几个历史遗迹?你能讲出中国的四大发明吗?你能说出几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让老师们吃惊不小。若以能答出三题为及格,80%的学生都在及格线下。在学生的答卷上,民族传统节日有圣诞节,却没有端午节,四大发明说不全的也不在少数。

  这样的答卷不禁让教育工作者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让青少年在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也能不时回首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并从中吸收必要的养料,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一场名为“采民俗风,扬民族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专题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实践有了丰硕的回报。学生们被武术、无笔画、刻纸、花灯等民间艺术所深深吸引,跟着“师傅”们从简单模仿到大胆创新,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挖掘民俗文化蕴涵的“财富”

  ——中秋节边吃月饼边赛诗,重阳节菊花丛中话敬老

  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但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已经有许多传统节日被人们所淡忘。现在的孩子喜欢过圣诞节却不了解元宵节,熟悉情人节却不知道七夕节,西节东渐已是普遍现象,青少年对于本国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事实上,这些传统节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充分挖掘这笔“财富”,北新泾第三小学专门成立了节庆教育课题研究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组员则由各年级组长组成。老师们研究学生的思想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同时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他们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进行提炼,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分类,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学校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

  一位老师表示,通过传统节日的教育,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大补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中秋节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对其所弘扬的美德并不了解。通过课堂上的介绍,学生了解了吃月饼的习俗和团圆的意义,也懂得了应该孝敬父母。尊老爱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了解重视重阳节的学生不多,对于它的各种习俗也不太了解。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讲述相关的民间传说,介绍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并让学生写下对长辈的节日祝福,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他们从小尊老爱老的良好品质。

  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

  ——最讨厌背书的孩子竟把《武松打虎》的台词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像许多家长一样,祝敏芳希望孩子多才多艺,她给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报了舞蹈、英语、书法、围棋等兴趣班,孩子的业余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但儿子并不领情,逆反情绪严重,故意把作业本弄得脏脏的,字写得东倒西歪,还好几次没交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更糟糕的是,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和她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大哭大闹的发泄。正当祝敏芳为如何化解与儿子之间的矛盾而犯难时,儿子所在的北新泾第二小学开办了一个皮影戏班,在老师的推荐下,儿子担任了配乐小笛手。当时正逢暑假,孩子常常冒着高温到学校排练。祝敏芳想儿子肯定受不了这份苦,没多久就会打退堂鼓。但令她吃惊的是,儿子并非一时兴起,不仅排练一次没拉下,身上还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为了能按时参加排练,儿子会抓紧时间做作业,词语本上的“优”明显增多,还主动提出要参加长笛培训班。孩子以前最讨厌背书,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居然把《武松打虎》的台词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还表演得有声有色。回到家里,孩子还饶有兴趣地向祝敏芳介绍皮影戏的相关知识,让妈妈一同领略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祝敏芳没想到,学校开展的民俗教育把曾经令她头痛的问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北新泾第二小学所属的北新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两年前学校将民俗教育引入课堂,各年级分别以“传统节日”、“地方戏曲”、“民族乐器”、“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内容为采风点,组织学生拜访民间艺人、上网查找资料。平静的校园热闹起来,无笔画、撕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吸引了学生们的视线,欢庆腰鼓队、木兰扇表演队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去年8月,学校在新泾文化馆的指导下组建“北二小学皮影戏班”,不仅使这门濒临绝迹的民间艺术重焕生机,更成为学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抓手。学生们跟着“师傅”一招一式学习传统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大胆创新,如将制作皮影的材料改为PVC透明板,剧目以课本剧为主,语言改为普通话等。学科间原先知能相对割裂的局面被打破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得到整合,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增强了,团队合作氛围更浓了。

  学生不欢迎空洞的说教

  ——德育教育讲求“贴近”原则,民俗教育是理想的切入点

  民俗文化教育进课堂,校园里热闹了,教育也活起来了。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都体会到,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定要适应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他们认知的接受能力。

  北二小学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时,始终遵循“重主体、重体验、重内化”的原则。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感受什么,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较明显。

  威宁小学也注意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因此他们特别强调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收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并注意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民俗教育则是较理想的切入点,它来源于民间,离学生生活近,也更能为年幼孩子所理解和效仿。

  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吴祖德对民间文化进学校的教育实践大为赞赏,他希望孩子们从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开始,逐步深入到这些知识技艺背后隐含的传统优秀哲学、审美、伦理等层面,真正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返回】 【关闭

导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