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转换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10499 发表时间:2012/1/6 18:26:16   字体:【大】【中】【小】



(图6)李凡璠 2008《换门》1'20

C.我在创作《换门》的心境变化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容易迷失自我身份的年代。很多人虚伪的或被动的活着,人类自从脱离了游牧生存状态后,每天要进出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门”。门在人们心里不单是一个物体而存在,它更多的时候被赋予了某种情感在里面,在进出各种各样门(家门,办公室的门,校门,国门。。。。。。)同时其实也在变换着各自的身(父亲,职员,学生,中国人。。。。。。)。给各自带来兴奋,温馨,恐惧,成就等各种不同的心里感受。我们时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来自何方?又要去向何处。《换门》这个作品力图通过数个无特定符号化的门来暗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门和人们概念中的“门”。通过逆光拍摄使人物只剩下了外轮廓,也变成了一个个符号化的人物。在各自“换门”过程中迷失与寻找自我。
        我的作品<<换门>>(图6)采取纯影像的制作方法,创作开始阶段我有很大一段时间采用各种绘画手段来创作,力图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目的。但在数次尝试后,发现绘画语言已不再能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和创作目的,不得不放弃也应该放弃传统艺术史中的美学特质,将传统视觉特性锁定在零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将观念和作品的视觉特性分解得非常纯粹,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本身。当我的作品涉及到一个具体观念创作的层面时,作品的创意、语意便成了与观者之间的裁体,影像在时间中凝固,呼吸的不再是传统审美、传统的绘画方式,因为影像中的“叙事结构”自身已经隐含了目的和意义。其实,创造是艺术的第一要素,创造从本质上讲是艺术家在不同的层次上寻找差异、操作和控制作品的结构及相关元素的转换,从而与情绪、认知和行为方式发生直接作用。我认为,影像艺术的创造性问题是在观念的引导下,对影像的操作与控制。从这个层面上讲,操作的过程便已是观念的行为本身了。这种行为本身将人的潜能更直接与技术粘合于一体。
        作品《换门》运用了影像这一特殊的艺术创作方式,使时间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得以重现。那就是一种类似传媒复制的方式使得某一特定时间通过作者的重新铨释,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得以再现。
        在创作《换门》时,我力图模拟一种时间在影像中的存在感。采取多次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叠化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从而反映出时间的流程,连续性人物形象体现形象的真实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对一个人的印象也正是不断的生活情节的叠化,当把一切交往,认识感悟结合成一个整体,人物的形象便会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杜桑在《下楼梯的女人》这件作品中,也正是充分运用绘画手法一次次记录人物运动的轨迹,加以叠加,给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时间运动的错觉,进而让观者处于虚拟化的真实之中。
        我觉得把人物单独叠加分裂处理,可以避免集体无意识状态,当人处于集体之中时,其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被消解,融合。如我们日常拍一个集体照,人们处于人与人协作的方式,个人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抹灭了,而个体的影像中有更多个人真实生活的影子,在独自面对镜头时,自我生活空间隐私和表情将会显现出来。每一个同学的肖像都是以独立的,通过多次曝光,重叠而成的外形产生。人们不再是在生活拍照中作为一个群体摆姿势,拍摄的肖像和空间是无法用眼睛发觉的,他不是瞬间将形象拍摄下来,事物的本质表现在时间上,所以拍摄必须有严格规定程序和充足的光线。在最后制作中,我又把所有人的影像放入同一作品中,影像的叠化,使个人的个性被抹煞了。重新形成一个集体,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面孔,代表我们所熟识的一代人的面孔,一类清楚地与其它集体相区别的面孔。这些面孔是我们所熟悉,它不在是一个个充满了强烈个性但又被叠化了的人。个体在不断重视,集体则作为一种概念化的存在形式被现实虚拟化。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艺术史》(美)H•H•阿纳森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2.《影像论》(法)萨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3.《现代艺术的意义》(美)约翰•拉塞尔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66
4.《视觉艺术鉴赏》约翰•伯杰 商务印书馆 1996

 

返回】 【关闭

导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