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湾画家余承尧的山水世界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4366 发表时间:2010/10/5 9:40:08   字体:【大】【中】【小】



余承尧晚期的作品更加收放自如

  他是余光中的堂叔,56岁才开始自学绘画,却开创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新风格,在台湾被公认为“足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齐名”,“惟一能与大陆画家李可染抗衡的人”——

  缘起

  两岸长期以来的隔绝,使得大陆对余承尧所知甚少,“余承尧犹如海峡对岸一座云遮雾障的大山,看不见真容,连名字都很陌生。”

  幸而,近日,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刘一菱所著《余承尧的绘画艺术研究》,该书有图片和照片160多张,25万多字,像一位优秀导游,穿透时空,娓娓道来,谈及余承尧的传奇人生、艺术道路、绘画特点、成就探源以及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带着您不知不觉进入了余承尧的世界。

  洪惠镇在该书的序文中说,“在台港澳地区以及国外,有关余承尧的研究专著已经出版多种,但大陆还是空白,所以刘一菱这本书的出版,等于填补了一项中国画学术研究的空白,其意义自不待言。”

 



作者刘一菱老师展开余承尧的代表作之一《长江万里图》的图册

  “邂逅”余承尧

  余承尧是余光中的堂叔,福建永春人。作者刘一菱的祖籍也在永春,并且故里和余承尧相邻。刘一菱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她和余承尧的缘分。1990年左右,刘一菱读研究生还没有毕业,曾经听一位有名的国画家何老师对她说,台湾有个老将军画家余承尧,是永春人,无师自通,画得很棒。那时刘一菱不知道余承尧是何许人也,主观以为是因为他的将军传奇经历,所以才那么轰动。不过,心里还是由衷感到自豪,因为家乡又出了一位名人。

  后来,刘一菱又听人讲起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洪惠镇在厦大校园邂逅余承尧的故事。那是1991年一个黄昏,洪惠镇在校门口遇到一位正在漫步的老者,感觉似曾相识,猛然想起台湾权威美术期刊之一《雄狮美术》1986年11期有这个人的专题介绍《艺坛传奇——余承尧》,洪惠镇顿生好奇心,尾随其后,追到当时的厦大旅馆才鼓足勇气上前问他是不是余承尧先生。老者惊讶地回答是,然后问他是谁,怎么知道他。经过此番奇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1993年余承尧在厦门去世,洪惠镇亲笔书写一对挽联:“此生传奇 最终竟是丹青大手笔 令列国惊仰 斯世高寿 到底因为道德好楷模 俾后人追宗”。

  2003年5月14日,也就是余承尧去世十年之后,《厦门日报》推出《余承尧:海峡传奇画家》的报道,并刊载了余承尧所绘《长江万里图》局部。这是刘一菱第一次看到余承尧的画作,深为震撼。她说,“本来以为老人学画,多是自娱自乐,没想到余承尧真是画家中的画家,画面的空间、结构处理得非常自如,在那么小的一幅画里,黑、白、灰的处理真是太棒了!我们平时上课给学生讲结构,自己画画也很注重结构,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却达不到,没想到在余承尧的画里,感觉就这样出来了。”

  那一刻,刘一菱真正萌发了研究余承尧的浓厚兴趣。“余承尧几十年孤身蛰居台北深巷陋室作画,而我个人也非常崇尚耐得寂寞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所以我内心很景仰他。他的人生是一个传奇,他的作品也是一个传奇。”

  “收集”余承尧

  研究一个人,就要占有大量这个人有关的资料。刘一菱家里,堆满了各种相关的画集和书刊。她说,有的是借来的,还有要来的、买来的,基本上有关余承尧的重要资料手头都占有。

  这些资料的寻找相当不易。刘一菱经常要写信索借资料,有时还要到上海、常州见余承尧的儿女。资料中有向厦门余承尧的女儿借来的《山水清音——余承尧画集》;有余承尧送给洪惠镇存念的《余承尧九十回顾:千岩竞秀》;她还写信从台湾要来了余承尧甲子年夏日所作《大江忆写图》;当她得知台湾1990年成立的家画廊是推动余承尧艺术成就三家重要画廊之一,家画廊的老板王赐勇是台湾收藏余承尧的画最多的收藏家,有百余件他的书画作品,就给王赐勇写信,王赐勇寄来《艺术新闻》杂志刊登的《世纪传奇:余承尧收藏展》专题,并请秘书写贺卡一张,“敬佩您对余承尧艺术之热忱与专注,随函特附上余老作品图录之光碟片一张,内含水墨、彩墨及书法作品共168幅。”

  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读油画研究生的台胞熊润珍女士也帮了刘一菱不少忙。在台湾帮她买了好几本和余承尧有关的美术书籍,如《台湾美术家一百年》、《台湾当代美术通鉴》等。熊润珍女士还请她台湾的朋友复印了雄狮美术出版的《余承尧的世界》这本书,带给刘一菱研究参考。连台湾最新出版的和余承尧有关的书籍刘一菱都找到了。

  为了配合余承尧在香港的个展,1987年香港曾经出版了《余承尧的艺术》一书,为了找到这本书,刘一菱托香港的大学同学找到香港汉雅轩画廊,画廊的人说已经过了快20年了,最后才在仓库里找到一本。

  余承尧的画作是家乡两座山的范影,余承尧自己说,“刚开始画,不知道画什么,就画家乡两座山。”因此,刘一菱三赴永春,拍了大量故乡山的照片,还借来了余承尧的义女捐赠给余承尧故里的《乐舞水山:余承尧传奇》、《乐之山水:余承尧画展》两本书以及《高阳余氏族谱》、《永春县志》等。

  “传播”余承尧

  在刘一菱眼里,余承尧画画,感知、理解和行为都很纯真,像余承尧这样不期然而然地走上绘画道路并取得开创性成就的人,真可谓是空前绝后。而且,在研究余承尧之前,刘一菱研究西方著名画家塞尚好几年,她把塞尚和余承尧作比较,认为两人堪称“百年邂逅”。因为塞尚的主要艺术特点是秩序、结构的实在性,塞尚认为自然本身是混乱的,画家的任务是把其秩序化、条理化,而余承尧的作品正是非常讲究画面秩序感。

  当她发现大陆没有余承尧的画集,甚至连专业人士对他都不够了解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海峡彼岸的传奇画家,就成为刘一菱的一个心愿。

  2003年10月,刘一菱第一次去余承尧故里,回来之后写了《金秋夜访余承尧故里》的随笔。2004年夏天,她又写了三万多字的《大雅不相师 真情自启通——试探传奇画家余承尧的艺术》一文,可惜没有发表。后来,刘一菱希望能出一本余承尧的小画册,一问出版社,100页铜版纸印刷就需要八九万元,只好打消这个念头。2004年6月,厦大《南强丛书》发出征稿启事,刘一菱写了申报表,2005年5月10日签了约稿合同,直到2006年3月终于完成此书。神奇的是,3年前,刘一菱无意中捡到一只奄奄一息的鹦鹉,带回家饲养,鹦鹉十分乖巧,经常停在刘一菱的画架上,还会学说话,给埋首写作的刘一菱许多慰藉,而在这本书出版之后,鹦鹉也飞离了刘一菱家,仿佛已经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

  刘一菱说,希望明年两岸画家和研究学者能在福建举办一次余承尧的画展和研讨会,对此,台湾收藏家和学者也深有兴趣。

 



余承尧

  余承尧简介

  余承尧1899年生于福建永春洋上村阪内厝,是上世纪80年代末轰动台湾画坛的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天资聪慧,早年留学日本,1946年以中将军衔从国民党军界退役经商,1949年被留日同学汤恩伯强拽上去台湾的国民党军舰,从此与大陆的妻儿天各一方,一别就是整整40年。

  他孤身蛰居台北深巷陋室,怀念故乡永春和军旅所涉河山,思如泉涌,意象勃发,情山活水,夺手而出,56岁自学绘画,风格独具。他画画没有师承,凭着极高悟性与顽强韧性,以自然为师,以笃诚为本,以数十年军旅生活登山临水的丰富记忆为灵感,创作出一幅幅撼人肺腑的作品。《长江万里图》、《山水四连屏》等是其代表作。

  68岁时,他被海外一些著名美术评论家发现并受邀参加国际画展,然后又经过20年的孤独寂寞才获得台湾画坛的承认,一时声名鹊起,一夜之间由被拒之美术馆门外的“素人画家”变成各路展览炙手可热的明星。他的作品《群峰如剑断云开》由台湾省立美术馆永久珍藏。

  1989年10月2日,年过九旬的余承尧在义女的护送下返回厦门和永春,探望40年未见面的家人乡亲。1991年年初在厦门美仁新村购楼定居,1993年4月4日,以95岁高龄安逝于厦门。

  余承尧的艺术独立于传统与时潮之外,秉持“大雅不相师”、“真情自启通”、“一勤天下无难事”的信念,不经意间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诸观念技法如构成、造型、笔墨、色彩等均有突破性成就,开创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风格,在台湾被公认为“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足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齐名”,“惟一能与大陆画家李可染抗衡者。”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