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色彩生命力的创造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3258 发表时间:2010/9/29 10:45:28   字体:【大】【中】【小】

       油画的风格流派博杂,尤其是当今的时代,艺术样式更是数不胜数,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与民族化、现代与后现代、前卫与传统、雅与俗、个人心绪与人文关怀都使画家的作品的主题和色彩呈现多元的面貌。
  
  一、油画色彩审美观念的变迁
  
  色彩不仅具有物质属性,还承载着精神因素,具有文化性,色彩表达背后隐含着画家的思维、修养和精神境界。下面我们通过经典作品构筑纵向的空间来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油画色彩的发展,是观念的演变和技术发展并进的过程,许多画派和画家,都会有一个由 “模仿自然”观念,转变为“艺术表现” 的过程。
  1、古典主义油画色彩
  欧洲的绘画艺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叶,先后经历了巴洛克艺术时期、洛可可艺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历时将近200年,我们统称为油画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冲击下由动摇到开始崩溃。古典主义强调绘画形与色的真实性, 侧重于物象的再现,强调对自然的模仿,要求以客观真实的色彩与造型进行绘画创作,着重研究色彩的客观变化规律。
  2、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画家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形成色彩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运用,色调热烈奔放,极富艺术感染力。
   3、现实主义的色彩
  现实主义源于生活的真实的色彩美既摧毁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美,也摧毁了浪漫主义的夸张美,代表了个体主义的时代精神。
   4、印象主义的色彩
  印象主义将绘画色彩引入这个轨道标志着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和色彩观念发生了革命新的变化,即不再是摹写而是再生和创造。
  色彩成为人们欣赏油画的主要内容之一。印象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放弃了明暗过渡和严谨的造型、运用笔触和色彩的厚度使油画绚丽多彩,大量使用原色和中间层次微妙的灰色,使色彩完美表现了光、色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后印象派的画家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充分展示着形式不一的表现潜力,在色彩的观察方法上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发展出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主观色彩和象征性色彩。
   5、西方现代派绘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的统称。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新材料。现代派的色彩运用,大大拓展了色彩在人们生理、心理、潜意识领域中的表现力,真正体现了“艺术,记录时代状态的最真实的形式,反映着人类对统一性的需求,也反映着对多样性的同样巨大的需求。”
  
  二、中国油画色彩的成就
  
  油画传入中国后,百年来中国的油画家们不断的追求树立自己民族的形象,努力获得与世界油画艺术平等对话的权利。从20世纪初至今每一代画家都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进行着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尝试和探索,并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油画艺术先有李铁夫、冯钢百等人的开拓,又有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墚主持教学时不同的艺术主张,他们对世界绘画潮流趋势敏锐感受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也相当突出。1949年以后,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其代表为董希文、罗工柳、吴作人,胡一川、莫朴、艾中信等。全山石、肖峰、李天祥、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由罗工柳、董希文、罗工柳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是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1978年以后,朱乃正、勒尚谊、广廷渤、闻立鹏、陈逸飞、魏景山、詹建俊等画家的作品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老画家吴冠中、韦启美和中年画家罗尔纯、妥木斯、曹达立等人作品,显示油画家对绘画形式和个性特色的关心。罗中立、陈丹青的出现,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八五”美术新潮之后,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则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上述中国的油画家对色彩语言的横向拓展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许多油画作品都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油画色彩的表现手法已经相当成熟并走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强大的阵势和不可替代的独特风貌。
  
  三、当今中国油画色彩创作面临的困境
  
  1、样式化的倾向。
  不管写实还是表现,具象还是抽象,当前的绘画界都存在样式化的倾向,特别是油画色彩,作品从观念到色彩语言有不少生搬西方的痕迹,存在表面样式化的倾向,有着多种样板的流行色现象,但其中既缺乏文化的深度,也不是艺术家精神的自然流露,只能一时令人的眼花缭乱。
  2、面临着强化观念弱化技能的问题。
  许多创作出现重“观念”而轻“技”的现象:包括美术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边缘化的问题,扎实的基本功,严格的造型能力和对绘画规律的深入研究,才能达到主客观的完美结合。这需要艺术家对色彩的文化性执着认知,潜心研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投机取巧。
  3、迎合别人的趣味而丧失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一部分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出现了诸如商业化、程式化等不良现象。还有一些画家追赶时尚,迎合潮流,导致表现在作品在内涵上的缺失、技术表现上的生硬。有些只是用了油画材料用油画技法进行中国内容情节说明性的绘画,迎合西方的某些对所谓“东方趣味“的兴趣。有某些画家打着“先锋艺术”的旗号,创作中追求“无意识”、“随意性”等。由于其技术上先天不足和思想苍白,失去观众,只是自我的孤芳自赏。
  4、临摹照片。
  一些人以临摹照片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不再观察、体验、深入生活,抛弃了尊重自然、研究自然重视写生的写实传统,结果是作品技巧下滑,粗陋,缺少创新意识,缺乏底蕴和内涵,艺术家如果不注重自己的直接观察,就会形成一种僵死的、概念的、公式化的所谓个人艺术形式
5、作品缺乏对自己的政治与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在这里我并非提倡貌似“深刻”的说教艺术,而是反思我们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所带来的问题,在和世界交流中找到新的艺术出路,缺乏这种能力,会导致作品对社会缺乏评判性认识,表现出作品媚俗,格调不高,内在的精神性、思想性不够丰厚的缺陷。
  
  四、当代油画色彩语言的构建
  
  当代绘画的多元价值观,让许多人觉得无所适从,还有市场的导向,艺术家会面临着更多选择,包括艺术观和人生观。从我国最近油画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每种风格、每位画家的探索,只能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或最佳出路。有必要从全方位去探索如何创造油画色彩生命力,确立自己独立不群的艺术品质。
  1、积淀造型艺术的知识,丰富色彩的涵养是基础。
  画家不能通过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绘画本质的活动来看,色彩感觉有先天的、本能的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历练的结果,是个人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还与各个民族长期文化心理积淀有关系。
  2、以情动人是灵魂。
  真、善、美——具有生命力的基础。作品的生动性,是情感从内心深处流了出来,自然而然地浸透在色彩与笔触之中,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认为艺术是一种人格,所谓‘画如其人’是画家本人在世界面前的一种态度,人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表现在画中。
     3、艺术各门类手法的融合、借鉴与艺术交流拓展油画色彩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当代油画已经打破了画科独立的形式框框和材料限定,出现了错综交叉、综合互补、多元并存、多元并进的的趋势, 造型语言形式已从单一的具象模式转化为具象、意象、抽象并存,而且各具特色的时代; 艺术语言经常相互借鉴,但借鉴目的在于丰富自身的艺术语言而非改变自己的艺术形态。在艺术创作当中,笔者考察了欧洲的当代艺术活动,通过与许多欧美艺术家交流 ,体会到我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的差异并非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这个表层的差异性上,而是在当代西方艺术家注重于对艺术形式和独特表达,从媒介运用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当代西方艺术大量吸收来自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原生态的艺术表现,掌握科技发展的脉搏,来激活自身的创新活力:与之相反,我们的油画艺术把艺术主题放在第一位,对艺术形式、艺术材料和艺术语言的研究不够,其实主题先行并非缺陷,但是,在媒介运用、形式和语言的创新上的漠视,阻碍了油画色彩语言的发展空间。
  4、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成就是创作的艺术基因。
  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运用色彩方面,强调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色彩的意向性、装饰性。中国历代绘画色彩如西魏北周的沉郁,唐代的艳丽富贵,金碧辉煌,敦煌壁画色彩的独树一帜,宋代院画写实色彩的活用,均是色彩语言极富表现力的典范。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都是我们吸取传统艺术营养,形成新的艺术境界的土壤。从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李可染一直到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都是毕生研究中国画与西画相互融合的变革型画家。林风眠早就指出“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
  5、东西方绘画的不同色彩审美观在相互影响、借鉴与碰撞是契机。
   把中国的国画和印象派的绘画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早期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下色彩的平面化、装饰化倾向,在后期的发展中,印象派画家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国画艺术,看到了线的作用。东西方绘画的不同色彩审美观在相互影响、借鉴恰好是让艺术家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给油画艺术出不同的阐释。
  
  参 考文献:
  (1)[美]多尔·阿西顿:《20世纪西方艺术家论艺术》, 1989年,12月。
  (2)阮璞:《中国绘画史论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3)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
  (4)殷双喜 :《我们的当代艺术与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什么差距》,美术观察 ,2008.3.24~25。
  (5)水中天:《当代中国油画》美术,2003年,11月。
  (6)徐俊东:《我国当代油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思索》,美术大观, 2009年,5 月。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