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出发的形式语言教学

来源:中国色彩网     责编:   阅读:3042 发表时间:2011/6/3 14:31:59   字体:【大】【中】【小】

郑泓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提出艺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现状问题,从视觉分析入手,阐释了视觉感受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一基本理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视觉感受与造型艺术的关系,指出艺术作品中质的目标来自于视觉感受,它是艺术表现技能的量的衡量标准。按照对视觉与造型艺术关系的的判断,重新发起对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构想,认为造型基础教学首先需要回归视觉本性,并结合艺术心理学观点阐述了将形式语言研究作为造型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考,以此作为对艺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现实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造型基础教学;视觉感受;融合;力的结构;内在需要;形式语言

 

0   引言

艺术院校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所沿用的思维和方法至今从总体上说仍未脱离传统学院派模式,即以三大面、五大调子、透视、解剖等为技术指标的物质属性研究,且较少关注物体处于自然视界氛围中的情境化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将教学注意力引向视觉审美机制的追问,因而不能涉及主体心灵是如何与客体进行沟通的核心问题。绘画学习中对自然模仿力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掌握,应当是造型中准确表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技能,除此之外仍需对事物作深入精神世界的观察,并在作品中寻求符合心灵体验的表现,而不碍于表象的视觉。学院教学中长期以模仿自然为主导思想的造型基础课程对物性研究的倾力关注,必然导致造型艺术基础内涵的重要缺失,并引发一系列现实教学困境和弊端,诸如从学生的状态来看:精神的匮乏和创造力危机;对造型本体规律缺乏认知能力;学生审美素质结构的偏狭;以模仿视觉样式为满足而不注重视觉心灵的回归等。此外,还包括艺术设计院校中的造型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缺乏可直接对话的语境建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呼应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因此,当代艺术院校的造型基础教学首先需要立足于观念转变,并着手于现实教学问题的应对,以期实现应有的基础价值。

 

1   视觉感受

恩斯特贡布里希在《图象与眼睛》中谈到:“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把知觉和投射完全分离开来。当我们带着被过去经验唤起的兴趣扫描世界时,以前的印象和新进来的感觉会象两滴水一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滴更大的水珠。”1

贡布里希所说的“投射”是视觉行为的指代,并且是个主观意味很强的行为。这是因为视觉会受到个人前意识的左右,产生倾向于个人心理定向的预期图象。因此贡布里希将视觉感受解释为两种成分,即经验印象等个人内在因素与当下的视觉对象,这两部分在视觉感受中“融合”为一种新质的视觉意象。

同样,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具有的。因此,这个“形”不是一般所说的外物形状(空间结构),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各部分的排列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形”与贡布里希比喻的两滴水的“融合”都是从视觉心理与客体的关系中对视觉感受的剖析,它们在视觉活动中是一种直接的、同时性的产物,是主体内在知觉经验与客体(视觉刺激物)互动性的组建。

 

2   视觉感受与造型艺术

   对于造型艺术来说,视觉是表达与交流的核心和场所。视觉可以作为机械复制原型的准确测量工具而存在,即使在目前的绘画基础教学中,逼真复制原物仍被视为造型基础的主旨,这种以量的准确度作为衡量艺术优劣的根源来自文艺复兴以来发展起来的准确科学。然而量的准确度即使对于科学也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探求有关事实的性质的手段,只要满足所需量度的质的定性就是合目的的,不论艺术和科学都是在质的追求中寻求适度的量的准确性。

   造型艺术作品所追求的质的目标来自个人视觉感受中的意象启示,只有当某种确定的东西需要表达时,那些纯粹的形式法则所包含的和谐、变化、平衡等对造型元素作量的判断的准确依据便产生了。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实现不是由构成作品的量的因素决定的,而是来自于个人内在心灵所“投射”的定向性视觉感受之中。

尽管眼睛作为视觉测量工具为达到某些实用性目的提供了机械复制的可能,但是人的内在心灵对视觉的直接参与使得视觉的本性并不适合复制原物,而更适合于创造或抽象的视觉思维。机械复制的工作交给如照相机之类的机器去完成似乎更为迅捷、可靠。

 

3   造型艺术基础教学

31视觉的回归

造型艺术基础教学观念应当从符合视觉本性的立场出发,对教学与视觉的关系作出重新定位。传统造型基础教学模式中从观念到手段都是围绕着对物象作客观真实再现的技能培养而产生的,通过对物象作长、宽、高、体积、结构、质感、空间、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作量化研究的方式,获得对象物性特征的逼真再现。不容否认的是它对于提高“量”的控制技能必然存在应有的基础价值,但也正是这种建立在解剖学、透视学等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型训练方式所带有的科学面貌,使学院基础教学忽视了对视觉本能的关注,基础教学因此脱离了视觉的创造基因,而蜕变为技能的附庸。并且因这种技能的训练方式排除视觉的主体意识,而使得这种对量的控制能力的追求一直是不完善的,即由于它的培养过程脱离了从个人视觉感受产生的赋予个性因素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变得只有统一外在标准的技能规定,也就是最终取得逼真再现的能力。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方式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上必然背离了艺术创造的规律,也背离了教育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根本宗旨的主导理念。因此,造型艺术的基础教学应当首先从观念上清理盲目的唯技能观,将造型艺术基础教学回归到视觉的真实体验当中,并寻求在教学方法中确立技能培养与视觉创造的正确关系,于艺术教育的初始就将技能的锻炼寓于视觉的创造机制之中。

 

32教学的构想

321理论依据

将格式塔心理学系统地应用于视觉艺术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论述视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界定了视觉主体与视觉客体的性质以及两者的关系:

关于主体:“视觉是高度选择性的,它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2

关于客体:“表现性是视觉对象的一种最基本的性质、这种表现性就存在于视觉对象的结构之中、造成表现性的是一种力的结构。”2

关于主客体关系:“表现性其实并不是由知觉对象本身的这些几何——技术性质本身传递的,而是由这些性质在观看者的神经系统中所唤起的力量传递的。不管知觉对象本身是运动(如舞蹈演员或戏剧演员的表演),还是静止不动的(如绘画和雕塑),只有当它们的视觉式样向我们传递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运动时,才能知觉它们的表现性。”2

阿恩海姆将形成视觉感受的心理定向因素表述为视觉中普遍存在的选择性,而对客体性质的揭示对于造型艺术尤具价值。视觉对象所蕴涵的力的结构模式为获得表现性视觉效果提供了感性载体,而表现性价值实现的前提是由结构传达出来的力的视觉样式能激起主体精神领域的反响,诸如紧张、松弛、和谐等心理感受的伴随。阿恩海姆的视觉理论为造型艺术的发展,也为造型基础教学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心理学观点。

   

322形式语言教学观

“如何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应该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美术院校的主食”。3——吴冠中

艺术家创造的是艺术形式,一个艺术家在感知事物的同时,就应该想到如何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它,将一般人看不到,发现不了的美揭示出来,呈现给观众。“绘画艺术努力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形状和色彩上精神本质的解放,并从客观物质世界的禁锢中解放出来。”4所以说,一个艺术家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艺术形式的创造,而且这种形式具有表现性,包含有真实的精神内涵,而不是空洞的视觉样式。

绘画作为对自然观察的造型表现方式,具有广泛的形式效果,从具象到抽象、从精美到粗俗、从单纯到混乱等等,可谓千变万化、永无止尽。

“艺术中的自然研究不应该是对偶然印象的一种模仿复制,而应当是真实特点所需要的形状和色彩的一种经过分析和探索的产物。”4根据对视觉的探讨,所谓的“真实特点”并非由外在物质来规定,而是存在于视觉对象之中的某种经由主体视觉感知并引起内在心灵共鸣的力的结构之中。可见,与传统学院造型基础教学将绘画作为客体物质属性的再现手段所不同的是,形式语言教学将视觉感受作为造型表现的蓝本,是对呈现在个人视觉感受之中的结构样式的表现性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索的产物。

各种艺术形式的内在调节都是根据视觉意象结构中的力的表现性质,对结构在画面中的各种形式因素进行对比与调和、隐藏与显露、整合与解构、规则与打乱、连续与突变、加强与减弱等量的处理,所有这些都是绘画结构中的形式语言法则。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形式必须从作者直接面对自然世界的视觉感受中获得,因为在纯粹的形式法则(点、线、面等)中,是不能得到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标准的。这也是形式语言教学有别于构成基础课程的根本所在。

观照视觉感受中内在需要的反响是创作一幅好画的基本前提,对它的任何修改都必须围绕着个人视觉体验的真实,即使这种改动符合解剖学、透视学、植物学或其它科学依据也都是有损作品的内在价值的。正如康定斯基所说:“形式的和谐必须完全依赖于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反响,人们一向把这一原则称为内在需要的原则。”5

 

4   结语

将传统学院造型基础教学置于视觉机制分析产生的主体、客体、视觉感受三者关系的界定中,可见它的教学范畴局限于客体的物质属性研究,并且由于忽视视觉主体的内在需要对视觉感受的介入,使传统的物性研究停留在物质的表象,而未能深入到存在于客体中的可对应视觉内在需要的力的寓意结构的认知层面。因此,视觉感受的探讨呈现了客体属性的深层内涵,使造型基础对客体的研究超越物质表层而转化为视觉心理符号系统的造型语境。并且,由此建构了视觉语言本体规律层面的造型基础与艺术设计教学沟通的共同语境。进而,形式语言研究中为创造自己的语言而必然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这也为拓宽和深化审美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创造意识和形式美感的引导,应当在艺术学习之初就予以实施。形式语言的创造力来自于每个人内在需要产生的独特视觉感受,作为造型基础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将造型能力的培养溯回视觉本能,从而使技能的锤炼附着于视觉创造的需求之中,因此摆正了表现技能与视觉创造的从属关系。这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于培养学生反观心灵世界,积极营造个人精神生活具有更为普遍的基础意义。

因此,从视觉出发的形式语言教学观从各个角度应对了艺术院校传统造型基础教学模式不利因素的改革要求,必定有利于艺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书目:

1、(英)E·H·贡布里希。 翻译:范景中 徐一维 劳诚烈。图象与眼睛[J]。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35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翻译:滕守尧 朱疆源。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9614625616。统一书号:2190·094

3、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J]。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176

4、(瑞士)约翰内斯·伊顿。翻译:杜定宇。色彩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1692。统一书号:8081·12944

5、(俄)瓦·康定斯基。翻译:查立。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8。统一书号:2190·146

 

作者简介:郑泓,副教授,现任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硕导,主要从事绘画、新媒体艺术以及造型基础教学研究。

 

 




 

返回】 【关闭

 

版权所有:浙江省中西色彩设计科学研究院.盗版必究
地址:中国杭州学院路50号 E-mail:chinacolour@126.com
Tel:086-0571-88272932 Fax:086-0571-28822802
常年法律顾问:林律师 史伟峰
浙ICP备16047625号-3